图片
梅山塾教钞有《论虚实》(残篇):“……唐宋做对,阔意高古。名篇累牍,横压下朝。何之?洎自今之庠塾,亦生气屡绝,纵横寡而腾挪渐。所教皆虚实之中,惟死活而已矣。此旨归之误人乎?非也。乃学之所轻于学也。古法之教,明以径而自去,斯自求于学也。今塾之教,引入室而辨道,若山中之寻出也。此被教之学,焉得不迷。若先以入器,而安可辨器也哉!先人以不器之法教之,盖可由外至乎于内,通窥鼎器,得上下通变之道。故池渊之别,皆教之所误耳……”
梅山塾教钞所说的对仗的最高境界是“活对”!
清·汪廷珍在《作赋例言》里云:“一篇因有次序,一段亦有次序,所谓章法也。长句对不如短句对,四句对不如两句对,死对不如活对。多用四句对最易艮气。换韵处尤不宜四句对。合掌更属大忌。”此处之“四句对”,乃指隔句以4个分句做对。
看来古代辞赋名家都重视“活对”,那么怎样才算“活对”呢?笔者这里以画面意境对和利用特定环境下的隐含之意对举例说明。
(1)画面意境对
尽量合理利用词类活用,譬如名词是死字,不能和活字的动词对仗,那么作者可以通过营造动感的画面和美好的意境,使某些名词东起来、动起来;从而产生画面意境对,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!
莺啭而残风袅雾,鱼跃而圆波荡春。王棨《曲江池赋》
这里的“袅”字,形容随风摆动的样子,如“垂柳袅袅”,被作者画面化,动作化,有动词的作用,类动词,因为袅被动作化,画面化,所以能和荡对。
这种对最典型的是王勃的名句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。”
“齐飞”与“一色”肯定不是同并结构,所以不能整体对。飞是动词,是活字,色是名词,是死字;所以两者不能对!但是王勃通过营造唯美的画面和美妙的意境,赋予死字“色”字以动感,使“色”字活起来,从而使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。”成为千古绝对!
(2)利用特定语境下的隐含之意对
汉语中有许多字的字义变化众多,有的字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隐含特定的意思,利用特定语境下的隐含之意对,不失为一种妙对。笔者认为这与借对是有区别的。
如:然而道既散则民薄,风一浇而朴残。
分析:“既”已经的意思,凡事都存在“过去、进行,将来”三种形式、状态,而已经是过去式,处于过去的状态。如果把这三种状态按照时间排次序的话,“既”为第一种状态。所以不仅和“一”巧妙地对上了,而且其结构状态完全吻合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盛达优配-按天配资交易-券商配资-十大配资公司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